尧神文化公司关于鲁山花瓷瓷瓶器型介绍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7-19 23:51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宝月瓶 宝月瓶是汉族传统名瓷之一,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称宝月。 宝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宝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 乾隆皇帝对之更是喜爱有加,宝月瓶也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 灯笼瓶 灯笼瓶,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形似灯笼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灯笼瓶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创烧,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灯笼瓶的制作较多。 蟠龙瓶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后来,蟠龙装饰也常见于各式瓶型中。 盘口瓶 盘口瓶的瓶口为盘状而得名。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则短颈,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 梅瓶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这类器多制作精美,造型十分优美。 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于宋、金时期的瓶式之一,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 始见于唐,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均有烧制。 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 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琮,音从。方柱形,内有圆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时期的礼器,也称为玉琮。器型是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其器内圆而外方,以象天圆地方之说。 瓷质琮式瓶沿袭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内圆,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为一种瓶。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 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春瓶 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 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 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后仿的器型多颈长腹圆。 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雍正为直口微撇,腹扁圆,乾隆时天球瓶直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部分为釉底。 鹅颈瓶 瓶颈像鹅颈,故得名。敞口细颈,鼓腹圈足。该造型秀丽,极富观赏性。 象腿瓶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状,“筒”与“统”谐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得名“一统瓶”,是清代创烧的一种瓷器造型。 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胆式瓶 胆式瓶,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 橄榄瓶 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凤尾瓶 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蒜头瓶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样,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棒槌瓶 棒槌瓶,分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软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细腹者,器形秀丽。 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 油锤瓶 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柳叶瓶 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藏草瓶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 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陆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 转心瓶 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拨动上瓶瓶口,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净瓶 净瓶,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穿带瓶 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流行于宋、辽、金、元、明、清各代,白釉、黄釉、白釉绿彩制品比较常见,是古陶瓷瓶式,因为瓶的两侧有穿带或绳索的环耳沟漕而得名。 瓜棱瓶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以景德镇制品居多。 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 贯耳瓶 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莱菔瓶 莱菔即萝卜,故又名“萝卜尊”,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 荸荠瓶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粗长颈,扁圆腹,状如荸荠而名。 清代康熙年首创,雍正官窑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该器器形规正,削足考究,足端露胎,平坦底。 瓷瓶是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历朝历代瓶的造型丰富多样,如隋唐时的双龙饮或双腹并联的传瓶,五代时江浙一带颇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谐音“多谷” ,寓意吉祥。
尧神文化公司关于鲁山花瓷瓷瓶器型介绍
【概要描述】
宝月瓶
宝月瓶是汉族传统名瓷之一,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称宝月。
宝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宝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
乾隆皇帝对之更是喜爱有加,宝月瓶也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
灯笼瓶
灯笼瓶,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形似灯笼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灯笼瓶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创烧,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灯笼瓶的制作较多。
蟠龙瓶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后来,蟠龙装饰也常见于各式瓶型中。
盘口瓶
盘口瓶的瓶口为盘状而得名。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则短颈,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
梅瓶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这类器多制作精美,造型十分优美。
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于宋、金时期的瓶式之一,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
始见于唐,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均有烧制。
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
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琮,音从。方柱形,内有圆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时期的礼器,也称为玉琮。器型是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其器内圆而外方,以象天圆地方之说。
瓷质琮式瓶沿袭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内圆,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为一种瓶。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
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春瓶
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
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
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后仿的器型多颈长腹圆。
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雍正为直口微撇,腹扁圆,乾隆时天球瓶直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部分为釉底。
鹅颈瓶
瓶颈像鹅颈,故得名。敞口细颈,鼓腹圈足。该造型秀丽,极富观赏性。
象腿瓶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状,“筒”与“统”谐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得名“一统瓶”,是清代创烧的一种瓷器造型。
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胆式瓶
胆式瓶,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
橄榄瓶
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凤尾瓶
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蒜头瓶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样,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棒槌瓶
棒槌瓶,分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软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细腹者,器形秀丽。
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
油锤瓶
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柳叶瓶
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藏草瓶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
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陆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
转心瓶
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拨动上瓶瓶口,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净瓶
净瓶,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穿带瓶
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流行于宋、辽、金、元、明、清各代,白釉、黄釉、白釉绿彩制品比较常见,是古陶瓷瓶式,因为瓶的两侧有穿带或绳索的环耳沟漕而得名。
瓜棱瓶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以景德镇制品居多。
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
贯耳瓶
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莱菔瓶
莱菔即萝卜,故又名“萝卜尊”,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
荸荠瓶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粗长颈,扁圆腹,状如荸荠而名。
清代康熙年首创,雍正官窑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该器器形规正,削足考究,足端露胎,平坦底。
瓷瓶是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历朝历代瓶的造型丰富多样,如隋唐时的双龙饮或双腹并联的传瓶,五代时江浙一带颇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谐音“多谷” ,寓意吉祥。
- 分类:行业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7-19 23:51
- 访问量:
宝月瓶
宝月瓶是汉族传统名瓷之一,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称宝月。
宝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宝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
乾隆皇帝对之更是喜爱有加,宝月瓶也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
灯笼瓶
灯笼瓶,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形似灯笼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灯笼瓶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创烧,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灯笼瓶的制作较多。
蟠龙瓶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后来,蟠龙装饰也常见于各式瓶型中。
盘口瓶
盘口瓶的瓶口为盘状而得名。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则短颈,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
梅瓶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这类器多制作精美,造型十分优美。
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于宋、金时期的瓶式之一,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
始见于唐,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均有烧制。
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
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琮式瓶
琮,音从。方柱形,内有圆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时期的礼器,也称为玉琮。器型是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其器内圆而外方,以象天圆地方之说。
瓷质琮式瓶沿袭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内圆,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为一种瓶。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
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春瓶
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
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
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后仿的器型多颈长腹圆。
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雍正为直口微撇,腹扁圆,乾隆时天球瓶直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部分为釉底。
鹅颈瓶
瓶颈像鹅颈,故得名。敞口细颈,鼓腹圈足。该造型秀丽,极富观赏性。
象腿瓶
象腿瓶,因身如直筒状,“筒”与“统”谐音,故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得名“一统瓶”,是清代创烧的一种瓷器造型。
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胆式瓶
胆式瓶,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
橄榄瓶
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凤尾瓶
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蒜头瓶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样,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棒槌瓶
棒槌瓶,分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软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细腹者,器形秀丽。
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
油锤瓶
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柳叶瓶
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藏草瓶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
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陆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
转心瓶
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拨动上瓶瓶口,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净瓶
净瓶,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穿带瓶
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流行于宋、辽、金、元、明、清各代,白釉、黄釉、白釉绿彩制品比较常见,是古陶瓷瓶式,因为瓶的两侧有穿带或绳索的环耳沟漕而得名。
瓜棱瓶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以景德镇制品居多。
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
贯耳瓶
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莱菔瓶
莱菔即萝卜,故又名“萝卜尊”,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
荸荠瓶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粗长颈,扁圆腹,状如荸荠而名。
清代康熙年首创,雍正官窑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该器器形规正,削足考究,足端露胎,平坦底。
瓷瓶是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历朝历代瓶的造型丰富多样,如隋唐时的双龙饮或双腹并联的传瓶,五代时江浙一带颇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谐音“多谷” ,寓意吉祥。
Copyright © 2021 Yaoshen Culture yslshc.cn 尧神文化 备案号:豫ICP备2021005211号 本网站已支持Ipv6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鲁山花瓷.网址
Copyright © 2021 Yaoshen Culture yslshc.cn 尧神文化
备案号:豫ICP备15001545号-1 本网站已支持Ipv6